查看原文
其他

王立胜 | 时代精神的自觉的哲学阐释者——吴元梁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

王立胜 哲学中国 2022-09-09

时代精神的自觉的哲学阐释者

——吴元梁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思想

(在“纪念吴元梁先生逝世一周年” 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主题发言)


王立胜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党委书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院长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各位来宾:

大家上午好!今天,哲学所高朋满座,来自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诸位前辈、同仁齐聚一堂,追思吴元梁先生不平凡的人生,总结这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的学术贡献,缅怀这位辛勤耕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时代情怀,追忆这位桃李芬芳的哲学教育工作者的名师风采。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吴元梁先生是新中国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他1938年3月出生于上海市嘉定区。1962年大学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2-1963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筑工程局设计院工作。1963-1978年在新疆大学政教系工作。1978-198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攻读硕士研究生,获哲学硕士学位。1981-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88-1991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曾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辑。1991-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93年晋升研究员并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1996年起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哲学所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等职。2002年12月退休。1993年10月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吴元梁先生政治立场坚定,热爱党和国家,多年来笔耕不辍。20世纪60年代,当时在新疆大学任教的他在《哲学研究》1964年第4期上发表了论文《怎样理解“一分为二”和“合二而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吴元梁先生积极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努力拼搏、只争朝夕的态度,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问题的阐释之中。他致力于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在科学方法论、社会系统论、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的社会影响、经济哲学和经济伦理、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等领域卓有建树。在《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有:《科学方法论基础》(1984)、《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1991)、《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补本)(2008)、《社会系统论》(1993)、《吴元梁哲学文集》(论文集)(2012);主编著作有:《精神系统和精神文明建设》(2004)、《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2004)、《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2010),《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史》(七卷本)(2018);等等。吴元梁先生的研究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高度评价。在历史唯物主义领域,作为国内第一批哲学博士学位获得者,他始终耕耘在学科的创新点和增长点上。他的专著《科学方法论基础》(增订本)1994年获哲学所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论文《论发展观和文化建设》2000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后,除了自己的理论研究工作,他在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心血。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的一个时期内,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普遍萎缩的情况下,他主持建立学术团队,培养中青年学者,坚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视角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史研究,在国内学术界独树一帜。作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吴元梁主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演变》(上、下卷)多次获奖:2011年入选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主办的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2012年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和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资源数据库共同举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优秀理论研究成果”评选中获著作类一等奖;2015年获哲学所第九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一等奖;2016年获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此外,吴元梁先生还多次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交办课题和交办任务,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他从1999年开始参与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主持的课题“论民主”,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他的理论水平也得到了李铁映同志的高度评价和信任。2009年,他还主持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交办课题“《李铁映论社会科学》、《李铁映自选集》编纂”。他也经常接受当时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心的约稿,撰写理论宣传文章,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著名的“笔杆子”之一。2002年9月19日,《光明日报》第一版刊发了他主笔的《实事求是的楷模 与时俱进的典范——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该文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约写的,学习《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的5篇重点文章之一。此外,他主笔的理论宣传文章《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2004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三等奖。吴元梁先生既是成果丰硕的学者,又是桃李满天下的名师。他任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哲学所博士后工作站,指导过10余名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他对学生在学术研究上严格要求,在生活中则关心备至。吴元梁先生同样关心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青年学者,不仅在学术上和工作中加以指导和提携,而且在生活上给予关心和爱护,他所建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术团队中的后辈学者们同样把他当作恩师来看待。吴元梁先生为人正直,心地善良,高风亮节,作风民主,得到了广大哲学所同事、哲学界同仁和后辈学者们由衷地尊重和爱戴,是学问和人品双一流的学者典范。吴元梁先生潜心于研究,在理论创作上既有才华,又十分勤勉,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事业。从吴元梁先生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活动中,可以感受到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作为一名哲学理论工作者,对于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自觉地做出自己的理论阐释。这样的一种信念和自觉,是吴元梁先生理论活动的重要价值支撑,他在学术研究中拼搏进取的态度和承担交办任务时甘做无名英雄的情怀都奠基于此。这种信念和自觉也是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优良传统之一。从吴元梁先生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哲学所原所长邢贲思先生,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室原主任徐崇温先生,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学术带头人李景源先生和吴元梁先生等,都是这一优良传统的践行者。而他们所把握的时代精神,简言之,就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时代精神。今天,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已经走过了改革开放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也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和致中国社会科学院三次贺信精神,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的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将成为包括哲学所在内的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有辉煌的历史,有着立足于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始终坚持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自觉地做时代精神的哲学阐释者的优良学术传统,曾经涌现出邢贲思、赵凤岐、夏甄陶、王锐生等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家和林利、徐崇温、马泽民、孙克信等一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追思,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今天,我们齐聚在这里,一方面是为了缅怀先贤,慎终追远;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对我所先辈学者的纪念,勉励后来者继往开来,继承前辈学者的学术理想和优良学风,更好地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发展和科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在新时代,哲学所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发展,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为目标,以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为研究对象,构建面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和面向人类文明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二是要坚持继承中西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相结合,立足中国现实,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培养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合起来。三是要处理好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世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要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话语阐释中国道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说“中国话”,在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传播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学术声音。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意义深远。我们哲学研究所很高兴主办今天的会议,同时希望能与各位专家学者建立经常性的学术联系。最后,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研讨愉快!谢谢大家!



推荐 · 看点

王立胜 | 在“首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30人论坛”上的致辞

王立胜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求道:在古今中西之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立胜 ▏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中的六大关系

王立胜 ▏在“新中国伦理学研究70年暨当代社会伦理前沿问题研究论坛”上的致辞

王立胜 ▏科学理解唯物史观中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三次争论及其当代启示

王立胜 ▏在 “人类基因组编辑的伦理和治理问题” 学术研讨会预备会议的致辞

王立胜 赵学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发展70年全景实录(1949-2019)》

王立胜 | “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与创新暨庆祝李存山先生七十寿辰会议”致辞

王立胜 ▏在“纪念赵凤岐先生逝世一周年” 学术思想座谈会上的致辞

王立胜 ▏在“徐远和学术思想与东方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立胜 ▏在叶秀山先生遗著《哲学的希望》出版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立胜 ▏在“人工智能的社会、伦理与未来研究”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立胜 | “合村并居”的巨大争议, 源于误把乡村振兴局限于“村庄”

王立胜  ▏缅怀先贤、启迪后学 不断推进东方哲学研究新发展

王立胜  ▏70年来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历史轨迹与未来展望

王立胜 | 在“哲学会讲:形而上学的可能路径”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立胜|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层次结构

王立胜  ▏重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新中国70年的理论探索

王立胜 |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中研究毛泽东哲学

王立胜 | 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哲学论坛”上的致辞

王立胜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

王立胜 | 应对风险挑战必须发挥制度优势

王立胜 | 首届中国美学经济论坛致辞



哲学中国

扫码关注|服务科研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中国”微信公众号


快捷入口

中国社科院


哲学研究所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稿件系统


投稿邮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